2022-03-04
“围城”内外,如何心连心?
2022-03-04

1. 战火纷飞的乌克兰成为舆论高地

每个人都在讨论俄乌战争。

就像一场头脑风暴一样,人们在接受最新战况时便开始集中搜寻对其的既有信息,然后在固有认知与现实资讯中反复横跳,从全民“冰墩墩”的一团和气到暗黑版新晋流量密码“乌克兰”,快得像是元宇宙里发生的一场梦。


点开各个平台咨询,被推送的内容令人眼花缭乱。但眼见不一定为实,你所看到的全都是被编辑过的。而这才是“所有内容”的共性。

 

2. “反智”的短频快:信息量爆炸却难辨真假

就像近日在社交网络上蹿红的一张乌克兰网图:

一名面容姣好的乌克兰少女坐在公交车上,右手拿着手机正如屏幕前的你,平静地表情似乎交代着生活顺利,但持长枪的左手则袒露出事态的严峻与非可控。

而她身后的乘客眺望着窗外,表情复杂。

评论说,这就是现在的乌克兰,连女孩都要上战场。

 

另一张图片中:男童与女童牵着小手,向乌克兰的军车敬礼,“这是乌克兰儿童在为即将开赴前线的士兵送行。


这些信息无疑在挑战着我们的视觉底线,每一张都极具爆发力,牵引着人心。

但这就是真相吗?

 

在另一个平台中,真相便是:

持长枪的少女并非来自乌克兰,而是俄罗斯,目前生活在新西伯利亚,身份是IG网红。

而那个小孩儿的伤是18年叙利亚爆炸造成的,当时她正在医院接受治疗,与乌克兰并无关联。

聪明的AI大数据系统知道如何煽动人们的情绪,而在它的底层逻辑里,对“刺激”和“好奇”远胜于“真相”。而向军车致敬的儿童图片,早在2016年就已出现,与乌克兰并无关联。

 

3. “围城”内外,如何心连心?

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去评判被碎片过的信息无疑是“失真”的。

正处于“围城”外的我们,也很难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。

就像俄乌战争打响后,处于第一线的民众生活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:

 

“我们的两间办公室都已关闭,所有员工都试图逃离这个危险境地 ”Sivak & Partner的Alexey Gulesha在乌克兰首都基辅的防空洞内写到。“不过,每个城市都有轰炸,所以现在几乎没有安全之地,”他接着说。


 

“我的母亲和我已经打包好了水和暖和的衣物,随时准备逃到防空洞中,”设计师Katerina Kovalenko 说“我讨厌所有这一切。我之前对人生的规划,我想继续学习进修,去设计实践,去见客户,去听关于建筑的讲座,现在都被迫中止,整个国家都不得不停滞下来。躲在底下。”

 

就像20年经历过新冠肺炎时,我们被迫隔离在家,每天测完体温后在在微信群里互报平安;就像现在乘坐交通工具时仍需报备行程码和健康卡,出示核酸检测报告。

许多乌克兰群众躲进防空洞和地铁站内寻求庇护,比起流离街头,地下室的密闭空间当然是最佳选择。

如何为“城内”的流浪之心筑造避风港?

如何坚守“城外”的这份难得的安全感?

“围城”内外,如何心连心?

TQ-EPT同强科技,关注着每个家庭生活的“美好指标”潜力值。通过品牌电渗脉冲抗渗除湿系统使建筑结构体达到整体自干燥效果,以此来为客户提供安全舒适的起居环境。

 


当下,关注地下生态问题已刻不容缓,城内城外,没有人能完全置身事外。

我们共同抵御殇灾,便能重筑欢乐园。

电话咨询

400-9151689

微信咨询

关注微信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