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-07-13
鱼缸生态:窥见隐匿于山水间的东方建筑
2021-07-13

去空心化,感召乡村生活美学

[我们将如何共同生活]

是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题

 

图为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海报

“好的建筑会让我们关注到空间下的每个人,它可以帮助我们成为真正的市民,它会提醒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有可能造成的间接影响,同时也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性与公共性。”本次双年展主席保罗·巴拉塔(Paolo Baratta)如是说。

新冠疫情的影响无疑让人类面临人生安全的重大考验。在此境遇下,个体、家庭及社群的关系被大环境裹挟。

 

Q/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

该如何重新布阵排列?

A / 各 自 为 艺

“创造作品”作为艺术与自我表现最直观的呈现方式,是艺术家们吸引公众注意的关键点。作为唯一一家受邀参与主题展的中国大陆建筑师,孟凡浩3件乡建作品(东梓关村/飞茑集·松阳陈家铺/渔乡茶社)让人耳目一新:

 

图为建筑设计师孟凡浩

这是一种游离在乡村建筑与城市发展间的  "共 同" 主义

非迭代城市模板:做一条大自然的“脐带”,逃离城市的“壳”。在孟凡浩看来,如今中国城市与乡村存在着“围城”现象:

都市的高压环境催生了打工人的“乡愁”

而田野中的村民又怀揣着“现代感”的城市梦

因此,在设计乡村建筑时并非一味保留传统风貌:

提取传统符号进行解析,再以抽象化的手法去表达,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留住乡村的可贵。

 

“鱼缸生态”

一门链接城市霓虹的装置艺术

打破边界,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。青砖白墙的东梓关村项目就是一个优秀的案例示范。

其凭借功能定位精准,又不失诗意的调性,让东方气韵袒露无疑,也成功重塑了人们对乡建的感官印象。

老建筑拆除的小青瓦又重回屋顶,隐匿于山峦浓雾中既融于地域生态环境,又能真正便捷生活

新东方建筑的重塑

生态环境的维稳

安全是刚需

 

应天齐 《鱼与渔》 装置, 150×116×1250px 2020

透过鱼缸生态窥见的微型感官世界,不止是江南秘境中的山与水。

“合理弱化建筑体量,认知大自然的魅力。”

是我们必须引起重视的事。

 

一面是水,一面是建筑墙体

一墙之隔,干湿分明

水的这边通透见底,植被覆于浅黄沙砾之上,阳光拂掠水面折出的光晕,斑斓迷离。穿梭于棕绿色藻类植被中的鱼,摆动着近透明的尾巴,自在游弋。

而墙体这面所呈现的,是由视觉与触觉双感判定的不可思议的干燥

共用一个母体

却是全然无关的两个世界

 

这非魔幻主义,而是科技超越既定认知

用艺术和技术混合来创造的一种新革命

 

扫描二维码

快速了解TQ-EPT同强科技电渗脉冲系统技术原理

 

科技,是媒介开启的新权限

借科技之力为生活蓄能

才是TQ-EPT同强科技真正的品牌愿景

 

正如上图D‘strict策划的《大水缸》装置艺术所呈现的

建筑结构体原本的封闭性被完全打破

极端分布的感官刺激因为先进技术

建筑体自然景观和谐共生,并行不悖

乡村需要科技去引领更便捷的生活方式

城市同样也离不开大自然给予人心灵的疗愈与抚慰

人对安宁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天性热爱自由在实境中达到完美平衡


电话咨询

400-9151689

微信咨询

关注微信

TOP